熊猫本是猛兽为何进化成卖萌求生的国宝

现在全世界还有2060只这样卖萌的野生国宝~让我们一起来快速看看熊猫进化的过程吧。
从吃肉到吃竹子800万年前,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就在我们这片国土上生活。
这时,它还是一种以肉食为主的动物,外形类似小个的黑熊。
无忧无虑活动在温暖湿润的热带森林边缘。
亚洲欧洲都有他们胖胖的身影。
到了距今2,300万年时,第四纪冰河期来临。
地球南北极的冰盖迅速扩大,全球气温下降。
熊猫的好日子慢慢结束,欧洲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熊猫分支已在稍早灭绝。
我国中南部的始熊猫则不得不继续演化。
外形变得只有现代大熊猫一半大小的模样,像只大狗。
这当然是出于食物减少的原因,为了活命,熊猫们不得不找到什么吃什么,变成了杂食动物。
而且由于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出现基因突变,熊猫们失去了对肉类鲜味的感知。
吃肉和啃木头居然变成了差不多的事情。
一口好牙没处可用。
于是,遍地可寻的竹子成了熊猫的主食。
某一天,熊猫们可能突然发现,坐在竹林里安安稳稳的吃竹子,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啊。
为什么长成这造型冰河期来临以后,我国各地都冰雪覆盖。
一眼望去,除了满目皑皑白雪,就是树林石块。
这样的环境里,熊猫一代一代的适应。
通过基因继承,逐渐形成了黑白相间的保护色。
在冰雪石块中间,黑白两色极好的把熊猫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至少避免了巨鬣狗,花豹和剑齿虎的侵袭。
偶尔,还能用这一身伪装吃上点鸟类和啮齿类,就算是送的福利吧。
黑眼圈和黑耳朵的明显识别特征,也在这时期形成。
黑眼圈能防止过多的阳光反射进眼睛,保护了本来视力就不怎么好的双眼,犹如一双气派的墨镜。
黑耳朵则可以多吸收太阳热量,保持耳朵内部的温度,不至于冻伤。
留在我国历史上的光辉印记传说中的“食铁兽”,“貘豹”到现代竟然被说成卖萌,实在是冤枉......《尔雅》云:“貘,白豹。
”郭璞注:“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节。
”《山海经·中山经·崃山》晋人郭弘农注:“山有九折坂,出狛,狛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也。
人类产生以后,当然和熊猫有了一定接触。
我们的古人见到过熊猫。
看它长的像熊,却脑袋小脚也短,黑白相间,能吃铜铁和竹子。
据说熊猫有过下山冲到城门口咬铁钉铁皮的事迹,还闯进村民家里添铁锅铁犁锄头之类。
这可能都是缺乏食盐和其他矿物质的缘故,需要从人类社会设法补充。
传说中黄帝就是靠饲养的各种猛兽——虎、豹、熊、貔貅,一起冲锋陷阵,打败了炎帝。
有人说貔貅就是熊猫,难道我们的卖萌大熊猫在古时候还有过参加战争的履历?
经过查证,这只是网络上流传的谣言而已,貔貅始终还是传说中神龙的孩子,威严霸气,不至于变成黑黑白白这么可爱的熊猫。
(熊猫你一出现就把严肃的场景搞乱了......)根据1975年陕西考古发现,西汉南陵,即薄太后的墓地中出土了很多陪葬的陶俑,也有一些猫,狗骨头,估计都是太后的宠物。
最让人吃惊的在于,旁边还有一具完整的熊猫颅骨。
关于汉代皇家园林的名著《上林赋》中提到了园中有貘,很可能这只大熊猫就是薄太后最喜欢的宠物。
卖萌背后的实力说了这么些,难道大熊猫就只会卖萌讨食吃吗?
让我们看看陆地上现存哺乳动物的咬合力排名前十位:嗯,第五名!也就比老虎狮子差一点点。
看来天天啃竹子还顺便锻炼了牙口,之前也有游客不小心被咬伤抓伤的例子,伤口看着十分凶险。
去熊猫基地和这位萌宠近距离接触的朋友们,大家真要感谢不杀之恩啊!(笑)无论如何,大熊猫进化到现代的结果,就是这个看起来呆呆萌萌的样子。
只是那副憨厚尊容的背后,可是800万年风吹雨打的沧桑经历啊。
(如果您觉得不错,请点一下赞,)
参考:
人工养殖的大熊猫自然非常萌,但熊猫可不都是以卖萌为生,野生大熊猫见人就跑了,不会抱住腿要吃的,在一些危急时刻甚至会攻击潜在的威胁。
在一些富人家庭,养宠物也与一般人不同,有养老虎的,有养豹子的,还有养熊的,都是从小被养起,甚至从几代前就开始养,被好吃好喝的供着,最终被磨去野性。
历史上狗的驯化也类似,本来是与人类争夺食物的狼,经过一万多年终于变成了冲人摇尾乞怜的狗。
掰开熊猫的嘴,一口大尖牙,咬合力在哺乳动物中排第五,成年大熊猫最大可以长到体长1.5米,前后肢强健,由于前肢的分化,虽然可以用来握持,但却影响奔跑,跑起来屁股一扭一扭的,加上那一身黑白皮,天生黑眼圈,确实看起来挺可爱的。
但除了吃竹子外,大熊猫可是也会吃肉的。
大熊猫以其可爱的外表,又因为国家的重视和宣传,成为了人见人爱的国宝。
人工饲养繁殖大熊猫的目的是,在它们成年后通过野化训练,恢复一定的野生能力后送回自然,恢复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虽然这些年的努力使大熊猫数量得到一定恢复,但它们仍然还是濒危物种。

参考:
熊猫本是猛兽为何进化成,卖萌求生的国宝?
熊猫的进化过程向人类诠释了什么叫做适应性。
通过化石的发掘可知,熊猫的祖先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千多万年。
熊猫,是熊科的一种,它们是最原始的熊类,早在一千多万年前,就已经抛弃了其他的熊类,走向了不同的进化方向。
那个时候的,大熊猫是一种食肉动物,它们在原野上,在山林里捕食着各种各样的食草动物,享受着快乐的生活,并且繁育着自己的后代。
(大熊猫的祖先)在最为繁荣的时刻,大熊猫几乎遍布了大半个中国,甚至在东南亚的部分地区,也有它们的踪迹。
但是,沧海桑田的变化,让大熊猫迎来了一次重大的生存危机。
在那个时代,气候变化是让野兽灭绝的重要原因。
一旦环境被改变,野兽将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它们身上所具有的特质,将让它们无法生存下来。
比如著名的剑齿虎,它们的灭绝,就非常让人唏嘘。
剑齿虎比今天的老虎体格还要大,而且极其健壮。
因为它们的主要猎物,是大型食草动物,所以,必须有健壮的体格,才能成功捕食。
但是当环境出现改变的时候。
缺少了大型食草动物,代之而起的是灵敏异常的中小型动物。
那么剑齿虎的健壮身躯,让它们行动变得非常缓慢,无法捕食这些灵敏的猎物,慢慢的自己就饿死了。
环境的变化,也让大熊猫遇到了类似的危机。
但是,大熊猫是一种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动物。
既然抓不到猎物,大熊猫就开始靠山林中的竹子、水果等为食,于是大熊猫成功渡过了危机。
虽然丧失了大部分的栖息地,但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仍然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到了近代,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越发的艰难,栖息地的破坏,让它们不容易找到食物。
还好这个时候,地球上崛起了一个新型物种,人类。
于是大熊猫再次改变自己的习性,靠向人类卖萌为生,来获取人类对它们的抚养。
就这样,大熊猫从一个纯粹的食肉动物,变成了靠卖萌为生的,以竹子为主要食物的食肉动物。

大熊猫也并没有必要通过卖萌来求生,熊猫是一种拥有非常强悍的生存能力的动物,即便是生活在环境严酷的西南山地,不光不困难,熊猫还很好的适应了这样的生存环境,另外,熊猫选择活动在这么陡峭的山地,选择以竹子为主的食物为食,我觉得这才是这种动物演化道路上的成功,它们躲避了其它动物的竞争,选择来到了人类活动困难的大山中,这也是属于熊猫的世外桃源。
曾经,人们担心竹子开花后的大面积灭亡会导致熊猫的灭绝,但通过后来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这对于熊猫的生存根本就不是问题,熊猫会采食多种的竹子,所以也不会受到什么毁灭性的打击。
后来人们在圈养中发现熊猫的繁殖有问题,而后有了熊猫繁殖困难是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但通过野外研究,发现熊猫在野外从发情到求偶交配繁殖育幼直到熊猫长大,都没有任何问题,所以问题出在圈养,野生熊猫没问题。
只要我们不破坏它们的栖息地。

参考:
大熊猫是自然界中最“萌”的动物之一,再加上它“活化石”的身份,所以才成为了我国的“国宝”。
但是,早在几百万年前,大熊猫非但不萌,还是凶猛的以肉食为主的动物,到了我国古代,大熊猫甚至有了“食铁兽”的称号。
那么,从食肉动物到食铁兽再到“卖萌为生”,大熊猫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大熊猫“食铁兽”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提到“食铁兽”,许多小伙伴第一反应就是“蚩尤的坐骑”,民间传说,蚩尤正是当时看中了大熊猫凶猛的性格以及可以视铁如食物的习性选择了它。
当然,这个说法纯属杜撰,因为我国的冶铁技术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500年,而蚩尤在传说中是生活在公元前2500多年前的神话人物(参考逐鹿之战)。
也就是说,当时我国还没有铁,蚩尤也不可能看到大熊猫吃铁。
关于大熊猫吃铁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汉代东方朔撰写的神话志怪小说集《神异经》中:南方有兽,名曰啮铁。
到了晋朝,郭璞在《尔雅·释兽》中写道: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
到了明代,袁牧在《新齐谐初集》中更是详细地描述了大熊猫: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
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
而大熊猫“食铁兽”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了四川的《北川县志》中。
既然从汉代开始,大一直到明代,甚至是现代的动物园中,人们都发现了大熊猫会吃铁,那么,大熊猫这个“食铁兽”的称号应该是实锤了。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上看,大熊猫与其他熊科动物的消化系统一样,消化个植物还有肉是问题不大,但是消化铁就有点费劲了,而且生吃铁,也不能补铁(补铁要二价铁)。
那么,大熊猫为什么要费劲地去啃铁呢?
这个问题其实科学家们早已经给出了答案,首先,大熊猫吃铁并非常态,因为在自然环境下,大熊猫生活在高海拔的竹林中,这里是没有铁的(即便有铁矿,它也不会挖)。
所以,这些观察到大熊猫吃铁的都是进入了人类生活区觅食或者动物园中的大熊猫,这些大熊猫在觅食时,会找到铁具,因为通常铁具要么是盛饭的,要么是做饭的,但是在进食时,大熊猫的犬齿较长,咬合力较大,会毁坏这些铁具,慢慢的人们以为是它们喜欢吃铁,才有了“食铁兽”这个名字。
从“食铁兽”到靠卖萌为生,大熊猫经历了什么?
大熊猫在1988年,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是因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野外调查中,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经不足1000只,再加上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动物,所以大熊猫不仅仅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当时还是濒危物种。
从大熊猫被保护以来,大熊猫的数量逐年递增,到了2016年,大熊猫的数量增加到了接近2000只(16年没有调查,参考2013年普查结果1861只),此时,大熊猫的保护级别由濒危调整为易危。
从大熊猫的数量变化上看,它确实是靠人类的保护才摆脱了濒危的困境。
但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大熊猫从凶猛的食肉动物到靠人保护,并非表面上看这么简单。
首先,大熊猫的演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万年前,此时人类的祖先都还没有出现,不过在这时期,大熊猫的祖先有另一个名字:始熊猫。
始熊猫是一种体型如狐狸大小的动物,科学家们根据其牙齿的磨损程度看,此时的它们应该是主要以肉食为食的动物。
但是,在当时,正值猫科动物演化的高峰期,此时的剑齿虎遍布亚洲各地,体型较小又吃肉的始熊猫并没有竞争优势。
因此,为了减少竞争,始熊猫做出了让步,它开始像山上迁移,并且改变了食物的构成,一部分植物性食物代替了肉食。
这使得,始熊猫躲过了与当时占据主要生态位的食肉动物的争斗。
虽然食物结构的改变,到了距今约300万年前,始熊猫演化成了小种大熊猫。
此时的它们牙齿磨损严重,再加上化石所处的环境有大量的竹子,推测食物中已经有了相当部分的竹子。
随着食性的改变,小种大熊猫的食物得到了保障,此时它们的体型慢慢增大,到了距今约60万年前,小种大熊猫演化成为了巴氏大熊猫。
巴氏大熊猫是大熊猫演化过程中体型最大的时期,此时的它们身长平均2米左右,肩高超过了1米。
当然,随着竹子在食物中的占比越来越高,虽然大熊猫没有了食物的竞争者以及其他动物的威胁(高山竹林环境中缺少食肉动物),但是粗纤维的竹子还是将巴氏大熊猫的体型慢慢的缩小,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大熊猫。
因此,大熊猫从始熊猫开始慢慢的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从平原到高山)和食性(竹子比例的逐渐提高)才躲过了竞争,成功的生存了下来。
所以,食性的改变,并不是堕落,而是自救,事实也证明,大熊猫的选择是正确的。
大熊猫的“卖萌之路”?
有许多人说大熊猫是靠卖萌活到了今天,不可否认,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毕竟是科学家们将濒危的大熊猫拉了回来。
但是,这个说法很片面,因为大熊猫从800万年前活到了今天,并不是靠卖萌,也不是靠人帮助,而是它们自己寻找了一条出路。
而它们之所以在近代沦为“濒危物种”,也不是攻击性差,也不是吃竹子的锅,而是人为的。
因为大熊猫的数量骤减是从18世纪开始的,与大熊猫的减少相对的是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加以及耕地的增加。
正是因为人多了,占据了大熊猫的栖息地,而且耕地的交错,使得大熊猫的分布开始碎片化,一旦栖息地碎片化,就要面临繁殖困难、近亲繁殖等负面因素。
因此,从表面上看,虽然大熊猫是被人拯救回来的,但其实是人把它们逼入绝境的。
总结从食肉动物到主要以竹子为生,大熊猫躲过了环境的变化(冰河时期)、躲过了与其他动物的竞争,成功的生存至今,由此可见,大熊猫的选择是正确的。
而如今靠“卖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人类的活动,它们的栖息地减少和碎片化严重,因此变为了濒危物种,又因为人类的保护,它们成功了躲过了危机。

标签